相關程度積分最高的搜尋結果  第 1-5 筆,共 5 筆搜尋結果,共花了 0.002 秒
  • 白環鸚嘴鵯

    領雀嘴鵯、石鸚哥(台語)

    Spizixos semitorques

    生活於中低海拔山區或丘陵地帶疏林的特有亞種,族群尚稱普遍;其他亞種則分布於中國中部、南部及越南北部。偏愛在灌叢、開闊的樹林邊緣或果園樹林等環境活動,單獨或成2-3隻的小群,善鳴叫,常在高於樹冠的高度飛行,喜棲息在灌木頂端或芒草穗上。在植物的枝葉間覓食,攝取各種昆蟲和其幼蟲、果實、漿果或種子等為食。繁殖期3月至7月,採一夫一妻制,築巢於樹上或灌叢中,巢形為碗狀,巢材包括草莖、葉、花穗及細枝條等。每巢...
  • 棕耳鵯

    栗耳短腳鵯

    Microscelis amaurotis

    局部普遍的留鳥,為蘭嶼及綠島接近海岸闊葉林的優勢鳥種。日本或朝鮮半島繁殖的亞種在中國南部越冬,過境期偶爾會出現在台灣各地海岸樹林。樹棲性,喜成群活動,常在樹冠間追逐喧鬧,很容易發現,主要攝取漿果等植物性的食物。繁殖於4月至6月,以細枝、竹葉及苔蘚為巢材,在茂密的枝葉間築成碗狀巢,每窩產卵4-5枚。雌雄鳥同色。
  • 紅嘴黑鵯

    黑短腳鵯、紅喙嗶仔(台語);古又名:火鳥、赤鳥。

    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喜歡在樹林表層活動,非常喧鬧的樹棲型鳥。群聚性,春夏時節以6-10隻的小群覓食,喜食桑科果實,也會採食葉芽、花苞、花蜜及捕捉昆蟲。秋冬時則聚成數以百計的大群,往高海拔飄移,可能是追尋樟科植物的果實。性情極不安分,覓食時很少完整搜索一棵樹,只要有一隻飛離,其他鳥很快就會跟著飛離。飛行強而有力,呈很淺的波狀。樹棲型,不落於地面活動。繁殖期為4月至6月,採一夫一妻制,協力築巢於高樹頂端的樹枝上,巢材為小... 詳全文 >
  • 白頭翁

    白頭鵯、白頭殼(台語)

    Pycnonotus sinensis

    生活於平地至中高海拔的公園、行道樹、山坡地闊葉樹林、農地及果園的林木上。族群數量甚多,低海拔地區幾乎隨處可見。喜群棲,性喧鬧好動,常在樹木上空相互追逐,主要在樹上層活動,偶爾會飛落於地面。雜食性,以漿果為主食,也會捕食昆蟲;生活在公園的鳥會取食人類遺落的食物,在農村則會偷食果實。飛行時間歇性振翅,路徑為抖動波浪形。在台灣本島的分布,自東北部的宜蘭經北部、西部至南台灣屏東的枋寮。近數十年來因為中海拔... 詳全文 >
  • 烏頭翁

    烏頭殼(台語)、台灣鵯

    Pycnonotus taivanus

    棲息環境及習性與白頭翁頗相似,喜歡在樹冠上層或空中互相追逐。雜食性,主要以漿果為食,也會捕食昆蟲。推測本種與白頭翁來自同一祖先,烏頭翁先抵達台灣並特化成特有種,然後白頭翁才抵達台灣。因為兩種的親源關係仍極接近,在分布重疊地區會發生雜交情形,近年來因東部宗教放生,使雜交情形增加,烏頭翁種源的純正受到嚴重威脅。繁殖期在3月至7月,築巢於樹枝上,巢為碗狀,巢材為草類的葉、花穗及蜘蛛網等。一窩產卵3-4枚... 詳全文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