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別: 鷺科 Ardeidae
- 屬別: 牛背鷺屬
- 學名: Bubulcus ibis
- 鳴聲: 通常不發出聲音,繁殖季則十分吵嘈,發出「啦-」的叫聲以維護領域。
- 別名: 黃頭鷺
- 身長(公分): 50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普遍留鳥
- 群聚性: 小群、大群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喜群居,常棲於牛背上而得名。在乾燥地面活動,常尾隨牛隻或在耕耘機周圍啄食被驚起的昆蟲,食物包括昆蟲、貝、蝦、蛙、蜥蜴、蛇及小鼠等,也會在垃圾場撿食腐物。本種發源於熱帶非洲季節性氾濫的沖積平原,由於近代建立灌溉系統,模擬隨雨季造成水位變化的特性,因此擴展了牛背鷺的生活區域,目前已成為分布全球的鳥種。雌雄鳥同色。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喜群居,因常棲於牛背上又名「牛背鷺」。本種發源於熱帶非洲會季節性氾濫的沖積平原,平原上的草食動物逐水草而居,而黃頭鷺則跟隨著捕捉被驚起的昆蟲。20 世紀初人類建立灌溉系統,飼養的草食性家畜成為黃頭鷺跟隨的對象。隨著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糧食,各地大量砍伐森林新增農耕、畜牧用地,進一步提供本種擴張的機會,目前已成為分布全球的鳥種,各大洲都可見。在台灣的繁殖期為3至7月,會與小白鷺、夜鷺等集體築巢於竹林、相思林及木麻黃林。巢形為盤狀,由雄鳥撿拾樹枝交給雌鳥築巢,每窩產卵3至5枚。由雙親輪流孵卵,幼雛約經22至26天破殼而出,由親鳥輪流餵食。餵食時幼鳥會將嘴伸入親鳥口中,攝取親鳥反芻的食物,經過約30天可以長成離巢。再過15天才能獨立生活。
鑑別重點
.雌雄同色,繁殖羽和非繁殖羽略異。非繁殖羽全身為白色,眼先黃色。
.繁殖羽,頭、頸、喉及上胸飾羽及背上簑羽橙黃色,其餘皆為白色。嘴橘黃色,眼先黃綠色或淡藍色,腳、趾黑色,眼黃色。繁殖期的部分個體,嘴基至眼先會呈紅色或鮮紅色。
鑑別重點
.雌雄同色,繁殖羽和非繁殖羽略異。非繁殖羽全身為白色,眼先黃色。
.繁殖羽,頭、頸、喉及上胸飾羽及背上簑羽橙黃色,其餘皆為白色。嘴橘黃色,眼先黃綠色或淡藍色,腳、趾黑色,眼黃色。繁殖期的部分個體,嘴基至眼先會呈紅色或鮮紅色。
分布區域
平原及丘陵草地
遍布全球
*紅色表示繁殖區,綠色表示成為留鳥區,藍紫色為度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