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鷺Grey Heron

書本大小15x21公分

攝影/繪者:王健得
    • 科別: 鷺科 Ardeidae
    • 屬別: 蒼鷺屬
    • 學名: Ardea cinerea
    • 鳴聲: 大聲而粗啞的「啊-哦」聲。
    • 別名: 海徛仔(台語);古又名:鳽1、鵁鶄、鵁鸕、交精、交睛、茭雞。
    • 身長(公分): 97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普遍冬候鳥
    • 群聚性: 單獨、大群
    • 飛行:飛行時翅膀灰黑兩色分明,鼓動的雙翼成明顯的弓形,飛行路線一直線。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普遍冬候鳥,於10月到翌年4月間活動於海邊、河口、池塘及沼澤地;夜間或漲潮時棲於紅樹林或防風林。飛行路線呈一直線,雙翼灰黑兩色分明,呈弓形鼓動緩慢。靜立於水邊或淺水區,一旦發現魚、鰻或蝦類靠近,尖銳直嘴迅速刺入水中啄食,也會獵取蛙、蜥蜴、鼠、甚至小型鳥,主要在清晨及黃昏獵食。繁殖於朝鮮半島、滿洲及西伯利亞。雌雄鳥同色。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蒼鷺為每年10月到翌年4月間普遍可見的冬候鳥,在盛夏時仍有少數個體滯留。本種體型很大,常可見到上百隻在海邊、河口、池塘及沼澤地活動,或棲息於紅樹林或防風林,在都市中偶可見單隻自遠方上空飛過。台北淡水河沿岸、新竹港南、台南四草皆有觀察紀錄。繁殖時會與其他鷺科形成聚落,因為體型較大使得本種幼鳥需要較長的長成時間,因此蒼鷺會比其他的鳥種提前繁殖,在溫帶地區繁殖期常早在2至3月間開始繁殖。本種很容易因嚴寒的冬季氣候造成族群數量極大的起伏,所以在幼鳥學會飛行後,就開始度冬遷移。繁殖區位於朝鮮半島、滿州及西伯利亞,築巢於蘆葦叢、灌叢、樹上,有時甚至就在地面築巢,使用附近的樹枝為巢材,舊巢每年經補強後使用,變得十分龐大,新的巢通常很疏鬆,甚至從下方可以看到巢中的蛋。一窩產卵3至5枚,孵卵期為25至26天,在熱帶地區可能只須21天,雙親分擔餵食的工作,雛鳥經過約50天長成離巢,但仍會待在巢附近2至3週才獨立生活。

    鑑別重點
    .雌雄同色。
    .頭頂及頭側灰白色,眼上有一黑色橫紋,頭後黑色。
    .頸細長,喉及前頸白色,有兩列黑色縱斑,前頸下部有穗狀白色飾羽。
    .體背蒼灰色,腹面白色,胸側及腹側有闊黑斑,脅灰色,初級飛羽黑色。
    .嘴黃色,眼先裸出部分黃綠色,腳黃褐色。

    宋詞鳥類圖鑑

    蒼鷺屬大型的鷺科鳥類,有粗黑的長眉,頭頸與腹下灰白,灰背,飛羽、翼角與兩條胸斑黑色,嘴及腳黃色。長頸上有黑色縱紋,繁殖期嘴腳呈橘黃色。單獨或成群在海草灘、江畔河沿、湖泊淺水中捕食。有時與白鷺混群,常縮頸枯立守候獵物,或涉水捕食水族,視力敏銳,喜從魚頭整條吞食。飛時縮頸伸足,輕悠緩慢呈直線飛行。群體築巢於高樹巔,在台灣屬秋候鳥。

    【宋詞】背人西去一鶯啼,拍手還驚百舌飛。 淺雨微寒春有思,宿妝殘酒欲忺2時。 鵁鶄浪起蒲茸3暖,翡翠風來柳絮低。 故遣蒼頭4尋杏子,憑肩小語只心知。 ────彭元遜〈瑞鷓鴣〉
    【註解】
    1. 鳽:音沿。
    2. 忺:音仙,適意。
    3. 蒲茸:蒲草叢。
    4. 蒼頭:用青巾包頭者,即奴僕。
    【另見】 晏殊〈漁家傲〉:葉下鵁鶄眠未穩,風翻露颭香成陣。

    鵁鶄,也稱鵁鸕或鳽。傳說繁殖時四目相交而睛不眩轉,孕而生子,因此以鵁鶄為名。又因多棲息於茭菰叢草之間,高腳且長相似雞,俗名茭雞。
    傳說「鵁鶄厭火」可以壓制火災,因此江東人多畜養之。東晉《拾遺記》就提到三國時蜀人糜竺因家中曾有祝融之災,便在池塘中養了數千隻鵁鶄以防火災。有人認為所謂的鵁鶄防火之說,其實主要是因為鵁鶄為水鳥,養之需要大池塘,水多自然濕氣重,不易天乾物燥。此外,有些鵁鶄羽色偏黑且嘴腳偏紅,也合乎古代對於可啣炭祛火的火鳥之描寫。
    李時珍說鵁鶄是產於江南的水鳥,長喙好啄,丹嘴青脛,養之可玩,這種敘述除了符合蒼鷺的長相外,也涵蓋了不少鸛形目的其他鳥種。
    早在《周禮》時期,江南的揚州與荊州間多已畜養鵁鶄,並與孔鸞、犀、象等同列南方的珍禽奇獸,這是因為鵁鶄的毛羽可供使用,加上厭火的傳說所致。唐玄宗時曾遣宦官到江南捕捉鵁鶄等水禽,為刺史倪若水上疏諫止,認為農忙之時,不宜捕捉奇禽異鳥供園池之翫。其實當時的太液池邊,早已鵁鶄成群。
    晉人虞摰及梁帝蕭統都曾作〈鵁鶄賦〉,而唐人陸龜蒙對於這種「質甚高而意甚卑」的野鳥卻受囚於籠檻中,認為是「天地之窮鳥」,其實也借以明志。

    分布區域

    海邊河口

    歐洲、亞洲及非洲
    *紅色表示繁殖區,綠色表示成為留鳥區,藍紫色為度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