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隼Common Kestrel

書本大小15x21公分

攝影/繪者:陳加盛
    • 科別: 隼科 Falconidae
    • 屬別: 隼屬
    • 學名: Falco tinnunculus
    • 鳴聲: 在繁殖地常鳴叫,在越冬區不常聽到叫聲。
    • 別名:1、紅鷹(台語);古又名:雀鷹、擊征、題肩、鷣2、負雀。
    • 身長(公分): 30 ~ 33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普遍冬候鳥
    • 群聚性: 單獨或成對
    • 飛行:飛行能力強,飛行時雙翼狹尖,振翅幅度不大,但頻度高。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規律且普遍的冬候鳥,對不同環境適應性強。單獨或成對活動。雙翼狹尖,飛行時振翅幅度不大,但頻度高,飛行能力強;常在空中振翅定點,尾羽張成扇形,以搜尋地面獵物,發現獵物則俯衝捕捉;也會站立在高枝、電線桿或電線制高點伺機出擊。趾爪銳利,嘴鋒較短,上喙具齒突,適合用來咬斷小動物或鳥類頸骨。食物包括鼠、鳥、蜥蜴及昆蟲。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本種為最常出現在都市水泥叢林的猛禽。喜歡單獨或成對停棲在高枝、電桿或電線上,或在空中定點振翅,將尾羽張成扇形,以搜尋地面的獵物,如發現獵物則垂直俯衝捕捉,偶爾也會站立制高點,伺機出擊。在台灣是規律且普遍的冬候鳥,主群在9月間抵達,翌年4月北返,夏季月份只能看到少數幾隻。常出現於平地到海拔3000 公尺的農耕地、草原、開闊地、河口、沼澤、山區湖泊附近等,對不同環境適應性極強。繁殖期為3 至8月,繁殖區在歐亞及北非,喜歡築巢在樹杈、樹洞、崖邊凹陷處,或教堂、廢墟、橋等建物上。有時會用鳩鴿科、鴉科或蒼鷺的舊巢;巢極簡單似盤狀用樹枝堆砌。一窩產3至6枚卵,孵卵約27至31天,雛鳥經27至35天長成離巢,再經2至4週後即可獨立生活。

    鑑別重點
    ● 雌雄異色。
    ● 雄鳥頭至後頸灰色,背及覆羽紅褐色並有黑色斑點,飛羽黑色,尾羽灰色且長、末端有黑色帶狀斑紋,腹面黃色有黑色縱斑。
    ● 雌鳥背栗褐色,有黑褐色斑點,尾羽褐色有黑色橫斑。

    唐詩鳥類圖鑑

    小至中型猛禽,身長30-76公分,翼長69-120公分。嘴鋒較短,上嘴先端鉤曲,翼尖而長,頸短,腳粗短而強,爪彎而銳。雌鳥大於雄鳥。主要棲息於開闊林野。飛行迅速,在空中或地上獵食,以昆蟲、鳥類和鼠類等為食。通常以快速振翅與滑翔相間飛行,盤旋時短。在樹上或岩壁洞穴中營巢,有些不營巢。本篇所指多為隼科以及少數鷲鷹科雀鷹類的小型猛禽。

    【唐詩】秦原3獨立望湘川,擊隼南飛向楚天。 奉詔不言空問俗,清時因得訪遺賢。 荊門曉色兼梅雨,桂水春風過客船。 疇昔常聞陸賈4說,故人今日豈徒然。 ────郎士元〈送崔侍御往容州宣慰〉
    【註解】
    1. 隼:音準。
    2. 鷣:音淫。
    3. 秦原:指當日都城長安近郊送別處。
    4. 陸賈:漢惠帝時,陸賈曾出使南越,受到南越王致贈千金寶物而回。
    【另見】
    李商隱〈哭逐州蕭侍郎廿四韻〉:虎威狐更假,隼擊鳥逾喧。
    皎然〈寄崔萬芳夔〉:氣殺高隼擊,惜芳步寒林。
    武元衡〈酬陸三與鄒十八侍御〉:共憐秋隼驚飛至,久想雲鴻待侶還。
    無名氏〈霜隼下晴皋〉:九皋霜氣勁,翔隼下初晴。
    劉禹錫〈樂天寄重和晚達冬青一篇因成再答〉:秋隼得時凌汗漫,寒龜飲氣受泥塗。

    古人提及隼時,將這種「迅疾之鳥」視同為「雀鷹」,屬於鷂類的小型猛禽。隼一名鷣或負雀,以其善捉燕雀而得名。至於鷹、隼之分,則在於鷹搏捕獵物偶爾會失手,而隼則能每發必中,準頭無誤,所以稱為隼。一般而言,隼在捕食獵物時,會在空中定點振翅,瞄準目標後才下撲。由於隼生性凶猛,古代軍隊旗幟多繪其圖像以勸武。
    舊時相傳隼遇懷胎的獵物,都會縱放之而不捕殺。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所有生物在繁殖過程中會為了保護後代而具有明顯的防衛與攻擊性,譬如利用擬傷行為、鳴聲作勢、攻擊或驅逐等來禦敵護幼,所以此時期的動物會比較難以捕獵。一種是與鷹隼等在暮春三月前後會出現「鷹化為鳩」現象的傳說有關,變形之後的隼已不具殺傷力。
    《酉陽雜俎》說,唐人獵捕鷹隼的時機以農曆七月二十日為最佳,因為此時鷹群中以本地留鳥較多,其次為八月上旬,到了下旬則因塞外猛禽類的候鳥全都過境到內地,反而不易下手。揆諸今日別號國慶鳥的灰面鷲成千上萬隻過境墾丁的時間,兩者大致相近。
    古籍中也有教人豢養鷹隼的專論,包括如何由猛禽的外貌汰選、分析鷹隼的性情及飲食、教導鷹隼習飛與分辨主人聲令的方法,以及訓練鷹隼攫獵之術等。

    分布區域

    遍布全島低、中海拔

    歐洲、亞洲及非洲
    *紅色表示繁殖區,綠色表示成為留鳥區,藍紫色為度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