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鳶Black Kite

書本大小15x21公分

攝影/繪者:林勝惠
    • 科別: 鷹科 Accipitridae
    • 屬別: 鳶屬
    • 學名: Milvus migrans
    • 鳴聲: 一般鳴叫聲為「夫呦-」或「夫幼-」的連音,尾音顫抖,通常發生在停棲時。
    • 別名: 鶆鷂(台語)、鳶、老鷹;古又名:鷲、鶚1、鵰。
    • 身長(公分): 55 ~ 60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稀有留鳥
    • 群聚性: 小群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群聚性,出現在港口、河流、平原、湖泊、養殖場、垃圾場及道路上空巡弋,是生態上的「清道夫」,從空中尋找魚、蛙、鼠的屍體及動物內臟、肉塊,發現後緩降抓取,在空中進食,也會落於地面啄食腐屍。有時會俯衝威嚇帶著食物的魚鷹、小白鷺或牛背鷺,以奪取對方放棄的食物。飛行時振翅深而緩慢,喜在水面低空飛行,常平展雙翅滑翔。雌雄鳥同色,全身大致褐色。名列台灣「瀕危」鳥種,主要威脅包括人為干擾及農藥。有文獻指出,出現在台灣的黑鳶為特有亞種,其獨特性需要進一步證實。繁殖期開始前的12月到2月期間,會抓著樹枝、紙張、塑膠袋在空中放掉,再衝下抓起,另有其他一或數隻在旁跟隨或搶抓掉落物體,偶爾也會出現2隻相互抓著對方的爪在空中水平旋轉的展示行為。1月至3月即有抓技、求偶及交配等行為,主要繁殖期為2月至6月,築巢於近水域山丘濃密樹林的枝椏或岩石峭壁上,雌雄鳥共同營巢。巢呈碟狀,以樹枝為支架,內襯廢紙、破布、枯葉、繩索、羽毛等。一窩產卵1-2枚,孵卵期為2-4月,雌雄鳥輪流孵卵;育雛期為3-5月,雌鳥負責抱雛及餵食,由雄鳥提供食物,從孵出到離巢約35-40天。台灣南部的繁殖期約比北部早一個月。大部分重複使用舊巢,除非受到人為干擾或颱風吹毀才另築新巢。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這種生活於2100公尺以下樹林、水邊的大型猛禽在非繁殖期有群聚性,白天可見其在港口、河流、平原、湖泊、養殖場、垃圾場及道路上空巡弋。主要在空中進食,有時也會落到地面啄食腐屍。在生態地位上黑鳶是「清道夫」,清除人類直接或間接製造出來的垃圾;也是「機會主義者」,會抓取樹上及空中的飛蟲,或等著食用被釣客丟棄的魚餌或魚內臟。黃昏時會有特別的聚集儀式,群聚集合等待合適的風力及時間,然後齊在空中盤旋、滑翔及追逐,於日落後才落鷹到相思林夜棲地。繁殖期開始前的12月到2月間,黑鳶會抓著樹枝、紙張、塑膠袋在空中放掉,再衝下抓起,其他黑鳶在旁跟隨或搶抓掉落物體,偶爾會出現兩隻相互抓著對方的爪在空中水平旋轉的展示行為。

    鑑別重點
    .雌雄同色。
    .全身大致褐色。
    .頭部及腹面有淡褐色縱斑,尾長有分叉。
    .嘴褐色、臘膜黃色,腳灰白色。
    .飛行時雙翼狹長,翼下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白斑塊。

    台灣受脅鳥種圖鑑

    本種在台灣由於棲地遭到破壞、農藥污染及人為干擾,使得族群數量下降縮小,分布零星,因此被列為「瀕危」鳥種。
    ■ 基本描述
    身長65公分大型深褐色猛禽,尾部內凹如魚尾。飛行時在初級飛羽的基部有淡色的斑塊,與翼端的黑色形成明顯的對比。上半身、翼覆羽與尾羽為褐色,頭部顏色較背部淡。眼褐色,臘膜黃色,腳黃色。鳴聲似吹簫。
    ■ 分布及族群數量
    本種廣布於西伯利亞、東亞、東北亞及東南亞。在台灣分布於 8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丘陵地,近幾十年數量及分布區域明顯下降,目前僅分布於台北縣萬里、瑞芳、新店,嘉義曾文水庫及屏東北部山區五個地區,總數約 200隻,南北完全隔離。
    ■ 生態
    晴天常見於山地、森林、河流沿岸上空翱翔,歷久不停,有時滑翔,也在村鎮民宅上空盤旋,有時一面飛一面鳴叫,也會靜立在樹上遠望。主要以鼠、兔類為食,也吃魚、蛙、昆蟲等,偶爾也捕捉小鳥和家禽,兼食動物屍體等雜物,成為自然界的清潔工。在大樹或山崖絕壁上營巢。
    ■ 受到的威脅及瀕危理由
    主要威脅為棲地受到破壞,導致族群分布零星不完整;另一個威脅則是由於本種是以人類的廚餘,或直接經由人類製造出來的動物屍體為主食,因為垃圾處理方式及放養小雞方式的改變,使得本種的食物取得不易。農藥也是潛在的威脅。少數因素可能是人類的活 (包括觀察、獵捕)而導致繁殖失敗。
    ■ 保育措施
    列名CITES名錄II,受到華盛頓公約國際法保護。依野生動物保育法,本種為台灣地區保育類第二級珍貴稀有動物。
    ■ 保育目標
    .台灣現有五個本種的繁殖棲地需要保存。
    .配合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將區內的肉類垃圾集中暴露於外,讓黑鳶容易取得食物。
    .配合保護區的管理,限制一般人在繁殖棲地內賞鷹及攝影。

    唐詩鳥類圖鑑

    老鷹屬中至大型猛禽,身長55-60公分,翼長135-155公分。全身羽色暗褐,羽緣有淡褐色。頭、腹有淡褐色縱斑,尾羽呈燕叉狀。一名黑鳶,善於飛翔,腳和趾強而有力,雌鳥體型大於雄鳥。棲息於海岸、河口、湖泊、港口等處,常翱翔於海面、山區與城郊,以鼠、兔、魚、蛙等為食。營巢於樹上。可作為古代鵰鶚的代表鷹種之一。

    【唐詩】鷲翎金僕姑2,燕尾3繡蝥弧4。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盧綸〈塞下曲〉
    【註解】
    1. 鶚:音餓。
    2. 金僕姑:春秋時箭名。
    3. 燕尾:旗上飄帶似燕尾。
    4. 蝥弧:音毛胡,古時諸侯之旗,此處指軍旗。
    【另見】
    雍陶〈送于中丞使北蕃〉:遠鵰秋有力,寒馬夜無聲。
    溫庭筠〈送并州郭書記〉:塞城收馬去,烽後射鵰歸。
    許棠〈成紀書事〉:天垂大野鵰盤草,月落孤城角嘯風。
    曹松〈送左協律京西從事〉:時平無探騎,秋靜見盤鵰。
    李益〈輕薄篇〉:天生俊氣自相逐,出與鵰鶚同飛翻。
    譚用之〈送友人歸青社〉:鵰鶚途程在碧天,綵衣東去復何言。
    貫休〈送友生入越投知己〉:預思秋薦後,一鶚出乾坤。
    劉禹錫〈送元簡上人適越〉:浙江濤驚獅子吼,稽嶺峰疑靈鷲飛。

    古籍將「鷙鳥之竊玄者」,即猛禽之淺黑色且體型大者,稱為「大鵰」或「鷲」。這類猛禽屬於似鷹而大的黑色猛禽,俗稱「皂鵰」,飛行能力強,可以上薄雲漢。
    鷲鷹類的羽翮可以乘風勁飛,古代用於製作箭羽。《唐書》〈地理志〉就記載著邊地友邦多有進貢鵰、鵰羽及白鵰羽者。傳說如果有鵰毛錯落在草地上,則眾鳥的毛羽也會自動落地。其實這是暗示若有鵰鳥出現,則此區的眾鳥必會為鵰鳥所獵食,因此牠們的羽毛就會遺留在草地上。
    李時珍綜合諸說,以為鵰與鷹外形相似而體型較大,尾較長且翅較短,這種別名鷲的猛禽類勇悍多力,盤旋空中時能明察秋毫,無細不睹。除了產自北地一身烏羽的「皂鵰」之外,還有產自遼東一帶的「青鵰」,其中最俊好者稱為「海東青」。此外,西南夷則有一種黃頭赤目且五色皆備的「羌鷲」。
    至於食性上,鵰類因為體型較大,所以能搏擊較大型的動物,《南史》〈波斯國傳〉就曾記載鷲食羊為患的事件。
    傳說西南邊境還有一種「靈鷲」,能卜吉凶,占人將死,食屍肉盡之後才離去。其實,這是因為禿鷲類的鷲鷹,鼻子最為靈敏,能嗅及廣大範圍的獵物活動情形,並非真能預知吉凶。

    分布區域

    海岸山區不連續分布

    歐、亞、非及澳洲
    *紅色表示繁殖區,綠色表示成為留鳥區,藍紫色為度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