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鴿Rock Dove / Rock Pigeon

書本大小15x21公分

攝影/繪者:方偉宏
    • 科別: 鳩鴿科 Columbidae
    • 屬別: 鴿屬
    • 學名: Columba livia
    • 鳴聲: 會發出低沉連續的「咕嚕嚕嚕、咕嚕嚕嚕」叫聲。
    • 別名: 原鴿、家鴿、粉鳥(台語);古又名:飛奴、鵓鴿、插羽佳人、半天嬌、人日鳥。
    • 身長(公分): 33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馴養或逸出種
    • 群聚性: 小群、大群
    • 飛行:飛行呈一直線,持續深幅度的鼓翼,喜好成群飛行。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野鴿為家鴿逸出所形成的野生族群,常在公園地面啄食遊客餵食的食物;在野外的食物為穀物、草籽、豆莢及嫩芽。行走時,頭頸會隨著步伐前後移動。野鴿原始分布區很難界定,目前認為本種原產於南歐、北非、中東、中亞、南亞及蒙古等地區。被馴化成家鴿後,隨著人類生活區域的擴張而帶到全世界。飛行時會持續深幅度鼓翼,喜好成群飛行。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原鴿又稱家鴿,逸出在野外形成極大族群。出現在平地、住家、農耕地、丘陵、河口、海岸地帶,於公園綠地的地面啄食遊客餵食的食物,在野外的食物種類包括穀物、草籽、豆莢及樹芽及嫩草。行走的時候,頭頸會隨著步伐前後移動。原鴿野生種原始的分布區很難界定,因為本種很早就被人類馴化成為家鴿,帶到不同的地區,之後又逸出到野外成為野鴿。目前認定本種原產於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中東地區、中亞、南亞及蒙古等地區。被馴化成家鴿後,隨著人類生活區域的擴張,而帶到整個東方區、澳洲、非洲南部、南美洲及北美洲。在大西洋的聖基達島上曾有很大的群落,卻因為人類全部遷離這個島嶼而滅絕,由此看來即使是原鴿野生種,也與人類有某些程度的共生。

    鑑別重點
    ● 雌雄同色。
    ● 羽色有許多變異,一般常見體色為灰色,頸部有青紫色光澤。
    ● 嘴黑色,基部白色;腳紫紅色。

    唐詩鳥類圖鑑

    中國古代所馴養的家鴿主要是從野生原鴿(Columba livia)所馴化而來。其後,又與岩鴿(Columba rupestris)以及金背鳩(Streptopelia orientalis)等雜合,產生了今日的後代,體色品種變化大。鴿子體型肥胖,上嘴先端呈鉤狀而硬,嘴細頭小,頸腳皆短,雌雄鳥大多同色,馴化前常在住家附近的樹上或地面以種子、果實為食。性群棲,飛行速度快,呈直線飛行,築巢於樹上或岩石上。

    【唐詩】安排竹柵與笆籬,養得新生鵓1鴿兒。 宣受內家專餵飼,花毛間看總皆知。 ────花蕊夫人〈宮詞〉
    【註解】 1. 鵓:音博。
    【另見】
    韋應物〈同德精舍舊居傷懷〉:還見窗中鴿,日暮遶庭飛。
    徐夤〈白鴿〉:舉翼凌空碧,依人到大邦。
    錢起〈津梁寺尋李侍御〉:馴鴿不猜隼,慈雲能護霜。
    盧仝〈寄男抱孫〉:莫學捕鳩鴿,莫學打雞狗。
    劉滄〈秋月望上陽宮〉:苔色輕塵鎖洞房,亂鴉群鴿集殘陽。

    鴿子一名鵓鴿,以其叫聲為名,梵書稱為「迦布德迦」。舊時富豪少年多喜畜養鴿子,稱之為「半天嬌」,其蠱惑人心的魅力猶如嬌女佳人,所以又稱為「插羽佳人」。
    鴿子的毛色之多冠於眾鳥,尤以白鴿繁衍的數目最多,也不乏野鴿類品種,毛羽不外乎青、白、黑、綠及雀斑數色,眼目則有黃、赤、綠等,有時也與鳩鳥匹配。鴿子性情溫馴,每每放之數十里外,都能自行識路飛返,也能為人傳書,張九齡稱之為「飛奴」。《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張九齡年少時,曾在家畜養鴿群,並將書信繫於鴿足上傳送。宋高宗也曾在宮中養鴿,每日收放費時耗材,後因士人作詩諷刺而作罷。前人也有放生鴿子的習慣,每放一鳥便許下祝願。
    古代船隻多數會畜養鴿子,以便傳信報平安,例如波斯商船在航行數千里後,會放隻鴿子傳遞消息。遠航至南海的外國商船,在啟航之初也會在船上畜養白鴿當信使,萬一發生意外時就可放鴿子求援。
    大陸北方在清明及端午節時有種射柳遊戲,先將鴿子放入葫蘆內,懸在柳木之上,比賽者用彎弓射之,矢中葫蘆,鴿則飛出,以鴿驚飛的高度來決定勝負。
    據傳項羽引兵追劉邦時,劉邦避於井中,當時有雙鴿停在井上,追者不疑,使劉邦逃過一劫。後來漢廟每至正旦之日,就會野放雙鴿,大概是起源於此。

    宋詞鳥類圖鑑

    中國古代馴養的家鴿主要從野生鴿(C. livia)馴化而來。其後,又與岩鴿(C. rupestris)及金背鳩(Streptopelia orientalis)等雜合,產生了今日的後代,體色品種變化大,繁殖力強。漢代已知有蜀鴿與越鴿兩品種,明代已有《鴿經》。古籍中鳩鴿不分,所以似可推源更早。鴿是家化以後的名稱,較為晚出。那時鴿尚未馴化,只作為獵食品,家化後除食用外,還兼具娛樂與通訊功能。

    【宋詞】飄盡寒梅,笑粉蝶游蜂未覺。漸迆邐1、水明山秀,暖生簾幕。 過雨小桃紅未透,舞煙新柳青猶弱。 記畫橋深處水邊亭,曾偷約。 多少恨,今猶昨。愁和悶,都忘卻。拚從前爛醉,被花迷著。 晴鴿試鈴風力軟,雛鶯弄舌春寒薄。 但只愁,錦繡鬧妝時2,東風惡。               ────張先〈滿江紅〉
    【註解】
    1. 迆邐:音以里,曲折連綿貌。
    2. 錦繡鬧妝時:百花爭豔之時。
    【另見】 無名氏〈金縷詞〉:應想寧川稱壽處,聽金籠、放鴿兒童語。願千歲,祝慈父。

    鴿子有個有趣的名稱,叫「人日鳥」,其實這是因為有位不學無術卻附庸風雅的王建封,看到《動植疏》中因為傳寫訛謬而將鴿字一分為三變成「人日鳥」,王建封不辨其誤,反而在每年正月初七民俗所稱的「人日」時,一定要吃鴿子料理。
    宋人曾提到東南民俗有養鵓鴿者,多達上百隻,遠望如錦繡般,羽色以灰褐為下,純黑為貴。餵食後,於鴿子腰間繫上金鈴,讓牠飛颺空中,隨風搖鈴,聲美如雲間玉珮,范成大「誰家風鴿斗鳴鈴」寫的便是這事。宋高宗也曾在宮中飼養鴿子,每日收放飛鴿勞民耗財,後因士人作詩諷諫才作罷。
    唐代張九齡所養的鴿子能代傳書信,明代還曾經有顏回子孫彈得一鵓鳩,正準備食用時,才發現牠翼間綁有書信,原來是縣尹豢養了十七年的信鴿。可見信鴿也相當長壽。
    《魏書》記載後魏崔光生性溫和,位居司徒時,白天讀經時會吸引鴿子停棲在膝前臂上。據說佛陀與舍利佛以身影覆住鴿群時,由鴿子出現安心與恐懼之異,來判斷其道行之高下,可見一般都認為鴿子具有靈性。唐人宋之問有詩云「入禪從鴿遶,說法有龍聽」,似乎指出了鴿子的家化與佛經的傳入有某種關係。後人也常放生鴿子以祝願,每放生一鴿,心中就默許心願,這與佛經戒殺的觀念是相吻合的。

    分布區域

    都市、鄉鎮

    散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