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杜鵑Himalayan Cuckoo

書本大小15x21公分

攝影/繪者:林勝惠
    • 科別: 杜鵑科 Cuculidae
    • 屬別: 杜鵑屬
    • 學名: Cuculus saturatus
    • 鳴聲: 夏季在森林中常可聽到短促二音節重複數十次的「不不、不不、不不」叫聲。
    • 別名: 公孫(台語)、筒鳥;古又名:杜宇、思歸鳥、冤禽、蜀魂、子規、陽雀、催歸。
    • 身長(公分): 31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普遍夏候鳥
    • 群聚性: 單獨
    • 飛行:雙翼狹長善飛行,通常在樹梢的高度飛行,速度快,路徑呈直線。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普遍夏候鳥,於3月至9月出現於平地至高海拔森林。樹棲性,單獨活動於樹冠間,棲息鳴叫時,頭、尾會向下擺動。在樹枝上捕食昆蟲,也竊食其他鳥巢中的蛋。寄生性,不會營巢,將蛋下在別種鳥類巢中代孵代養。孵化比寄主的卵早,雛鳥眼未張開即可以本能的憑觸覺將寄主的卵及雛鳥頂到巢外,以獨占照顧。雛鳥為晚成型,由寄主養大後獨自向南遷移。雌雄鳥異色。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為台灣的夏候鳥,停留的時間為3至9月,在冬季仍有少數滯留,分布於海拔2800公尺以下的森林中。樹棲型,常單獨於樹冠間活動,或棲息在樹木頂端,鳴叫時頭、尾均會向下擺動。主要在樹枝上捕食昆蟲與毛蟲,也會偷食其他鳥巢中的鳥蛋。本種為寄生性的鳥類,自己不會營巢,而將蛋生在別種鳥類的巢中,由別種鳥代為孵出幼鳥及餵養。中杜鵑會在吃掉寄主巢中的一顆卵後,再產下一顆顏色相近但體積較大的卵於寄主巢內。雛鳥一般比寄主的卵早孵化,眼睛尚未張開時,即以觸覺憑本能將寄主的卵或已孵化的雛鳥以背部一一頂到巢外,以獨佔寄主的照顧。雛鳥為晚成型,由寄主養大後獨自向南遷移。在台灣停留期間會將蛋下在灰頭鷦鶯、斑紋鷦鶯、粉紅鸚嘴、小鶯及山紅頭等鳥類的巢中,因此繁殖期均配合上述鳥種的產卵時間。

    鑑別重點
    .雌雄體色略異。共同特徵為嘴墨綠色、嘴基黃色,腳黃色,眼紅褐色。
    .雄鳥頭頸及背面暗灰色,腹部白色有黑褐色橫紋,雙翼黑褐色。
    .雌鳥全身為赤褐色,腹面白色,皆密布黑色橫紋。

    唐詩鳥類圖鑑

    中杜鵑又稱筒鳥,上半身鼠灰色,眼褐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灰白色,有黑色條斑,下頸略帶褐色,雌雄鳥同色。主要棲息在平地至丘陵的林緣中上層。本身不築巢,不育雛,而托卵於其他鶯亞科等小型鳥類的巢中。以小型動物、果實為食,通常單獨或成雙活動,鳴聲單調,常發出「不不─不不」,以及「公孫」之聲。

    【唐詩】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1,望帝春心託杜鵑2。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3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註解】
    1. 莊生曉夢迷蝴蝶:莊周夢蝶,真幻難知。喻人生若夢。
    2. 望帝春心託杜鵑:相傳戰國時杜宇自立為蜀王望帝,治水有功,晚年因帝位不保而避難山中,抑鬱以終時正是杜鵑鳥活動時節,百姓遂傳言望帝已化為杜鵑鳥。
    3. 藍田:山名,產玉,位於陜西省藍田縣東南。
    【另見】
    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無名氏〈雜詩〉: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崔塗〈春夕〉: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
    杜荀鶴〈聞子規〉: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

    與杜鵑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流傳於荊楚一帶蜀王望帝含冤而死、化為杜鵑鳥的故事。從此杜鵑就被視為「冤禽」,並有望帝、杜宇(望帝本名)、蜀魂等別稱。
    唐詩中提及杜鵑時,多含有怨懟嗔恨之意,如顧況〈子規〉:「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及羅鄴〈聞子規〉:「蜀魄千年尚怨誰,聲聲啼血向花枝」等。羅隱〈子規〉一詩,則將杜鵑與銜石填海的精衛相提並論,而云:「一種有冤無可報,不如含石疊滄溟」。
    杜鵑出現時間約在暮春三月之際,如杜甫詩所云:「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暮春三月正是一年好景將逝、百花凋零之際,杜鵑在此時節出現,鳴啼不止,讓多愁善感的詩人聯想到杜鵑悲鳴是催促春光離去,而產生青春一去不回的感歎。
    《本草綱目》等古籍形容杜鵑的鳴聲狀若「不如歸去」,因此杜鵑又被視為鄉愁的象徵。這種「不如歸去」的象徵意涵,到了宋代才真正流傳開來。由於杜鵑口舌鮮紅,啼聲哀怨且連綿不絕,古人甚至認為牠會哀啼到血流不止,如《埤雅》就說:「杜鵑苦啼,啼血不止。」《格物總論》也說:「冤禽,三、四月間夜啼達旦,其聲哀而吻有血。」據說杜鵑啼血時,染紅了樹下花草,「杜鵑花」一名即由此而來。

    宋詞鳥類圖鑑

    中杜鵑又稱筒鳥,上半身鼠灰色,眼褐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灰白色,有黑色條斑,下頸略帶褐色,雌雄同色。主要棲息在平地至丘陵的林緣中上層。本身不築巢,不育雛,而托卵於其他鶯亞科等小型鳥類的巢中,卵色與卵形會隨寄主不同而變異。以小型動物為食,通常單獨或成雙活動,鳴聲單調,常發出「不不──不不」,以及「公孫」之聲。

    【宋詞】樓上晴天碧四垂1,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 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2杜鵑啼? ────周邦彥〈浣溪沙〉
    【註解】
    1. 四垂:四邊,到處之意。
    2. 林表:林緣地帶。
    【另見】
    仇遠〈八拍蠻〉:幾處杜鵑啼暮雨,來禽空老一春花。
    文天祥〈酹江月〉: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朱淑真〈阿那曲〉:薄衾無奈五更寒,杜鵑叫落西樓月。
    汪元量〈滿江紅〉:蝴蝶夢中千種恨,杜鵑聲裡三更月。
    辛棄疾〈定風波〉: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
    辛棄疾〈滿江紅〉: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
    辛棄疾〈新荷葉〉:人已歸來,杜鵑欲勸誰歸。
    周紫芝〈憶王孫〉:杜鵑只解怨殘春,也不管、人煩惱。
    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張炎〈高陽臺〉: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張炎〈憶舊遊〉:縱忘卻歸期,千山未必無杜鵑。
    陳人傑〈沁園春〉:為問杜鵑,抵死催歸,汝胡不歸?
    賀鑄〈子夜歌〉:三更月,中庭恰照梨雪,梨花雪,不勝淒斷,杜鵑啼血。
    賀鑄〈攤破浣溪沙〉:多謝子規啼勸我,不如歸。
    劉克莊〈滿江紅〉:對殘紅滿院杜鵑啼,添愁寂。
    劉辰翁〈虞美人〉:客中自被啼鵑惱,況落春歸道,滿懷憔悴有誰知?
    向子諲〈生查子〉:春心如杜鵑,日夜思歸切。啼盡一川花,愁落千山月。

    杜鵑又名杜宇,傳說杜宇即楚國望帝,晚年地位為臣下鱉靈所篡而逃往山中,日夜思圖復位不果,最後鬱鬱以終,當時正好是杜鵑活動的季節,百姓聞見杜鵑而思念望帝,認為杜宇已化為「冤禽」。
    《說文》以杜鵑是望帝所化,所以當杜鵑生子而托卵於百鳥之巢時,百鳥會代為哺雛,就像君臣一樣。這樣的觀察在杜甫的詩中多所反應,只是到了宋詞則多以春愁鄉思與啼血夜鳴為描寫主調。杜鵑的鄉愁象徵,與牠的鳴聲狀若「不如歸去」有關,這種象徵意涵到了宋代才普遍運用。杜鵑屬於候鳥,出現於暮春三月之際,顏師古云「杜鵑,常以立夏鳴,鳴則眾芳皆歇。」因此聽到杜鵑啼鳴即代表春天即將結束,而讓詩人萌生無限春愁,更移情擔憂自己的青春一去不回。其中以秦觀「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結合了聲音與節候,最具代表。
    明《留青日札》云:「子規,人但知其為催春歸去之鳥,概因其聲曰歸去了,故又名思歸鳥;不知亦為先春而鳴之鳥。」有些詩人遂將杜鵑解讀為帶來春色的鳥兒,只是這樣的觀點,在中國詩歌中畢竟少見,較著名者為唐代李商隱〈錦瑟〉「望帝春心托杜鵑」。
    由於民間有「杜鵑啼血」的誤解,而認為杜鵑為不祥之鳥,其實李時珍指出這種鳥是提醒農事的催耕鳥,而且還是能為農民啄食蟲蠹的益鳥。

    分布區域

    全島分布

    東亞、東南亞及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