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雲雀Oriental Skylark

書本大小15x21公分

攝影/繪者:王健得
    • 科別: 百靈科 Alaudidae
    • 屬別: 雲雀屬
    • 學名: Alauda gulgula
    • 鳴聲: 常常會飛到空中鳴唱,鳴聲嘹亮宛囀且富變化。
    • 別名: 半天仔(台語);古又名:天鸙1、天鷚2
    • 身長(公分): 15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普遍留鳥
    • 群聚性: 單獨
    • 飛行:飛行靈巧,飛行路徑帶有顫動及盤旋。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通常單獨活動,於地面快速奔跑,一面曲折前進一面啄食地面的昆蟲,也會攝食掉落的種子;繁殖期則以昆蟲餵食幼鳥。警戒時會將頭羽豎起。飛行靈巧,飛行路徑帶有若干顫動及盤旋。雄鳥常奮力垂直飛到高空中,越飛越高,直到成為空中一個小黑點,然後在空中快速振翅維持在固定的位置並大聲鳴唱一段時間,歌聲結束後隨即飛降於地面。繁殖期為4月至6月,築巢於地面,以細草莖編織而成,內襯草類花穗。每窩產卵2-4枚,由雌鳥孵育10-11天,雌雄鳥分擔餵食雛鳥的工作,約經10天雛鳥離巢,此時雛鳥尚無飛行能力,仍由親鳥餵食。繁殖期當雌鳥離開巢位時,會在地面躲躲藏藏跑一段路後再起飛,以避免掠食者發現巢位。如果附近出現入侵者,巢中親鳥會伏下身體保持不動,靠著與附近乾燥地面相似的保護色來躲過危險。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為台灣地區普遍的留鳥,生活於平地及低海拔的牧場、旱田、沙丘、河川地、機場等開闊而長有短草叢的環境。通常單獨活動,不喜成群。習慣於地面行走覓食,可以在地面快速奔跑,一面曲折前進一面啄食地面的昆蟲,也會攝食掉落的種籽,牠們能夠消化很硬的種籽;繁殖期則以蛾及蛾的幼蟲、蚱蜢及其他昆蟲幼蟲餵食幼鳥。繁殖期的雌鳥在離開巢位時,會先在地面躲躲藏藏的跑一段路後再起飛,返回時,也是跑著潛行進入巢中,這個動作是避免掠食者發現巢的位置。如果附近出現入侵者,巢中的親鳥會伏下身體保持不動,靠著身上與附近乾燥地面相似的保護色來躲過危險。

    鑑別重點
    .雌雄同色。
    .全身黃褐色,頭上有3條黑褐色縱帶,背面及腹面有黑褐色斑,尾羽灰褐色,外側白色。上嘴褐色下嘴紅色,腳黃褐色,眼黑色。
    .在台灣繁殖的為特有亞種,而在澎湖繁殖的則為華南亞種(A. g. coelivox)澎湖小雲雀,華南亞種身體黑色部分較少,嘴較短。

    唐詩鳥類圖鑑

    雲雀之頭羽黃褐色,有黑色縱斑,後頭羽毛略長,呈冠羽狀。眉斑黃白色,耳羽栗褐色,喉黃褐色,腹以下黃褐色,腳細長,後爪甚長。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曠野、山坡草地、農田和溪流沿岸草叢地帶。常於地面活動,善奔跑。喜鳴唱,鳴叫時常豎起冠羽,或直衝上空,邊飛邊鳴,並於空中定點振翅鳴唱,鳴聲清脆。食物主要為雜草種籽、嫩芽、幼根等,繁殖期會吃昆蟲。營巢於地上草叢凹處。

    【唐詩】惠好交情重,辛勤世事多。荊南3久為別,薊北4遠來過。 寄目雲中鳥,留歡酒上歌。影移春復間,遲暮兩如何。 ────張說〈幽州別陰長河行先〉
    【註解】
    1. 鸙:音月。
    2. 鷚:音六或聊。
    3. 荊南:唐朝方鎮之一,今湖北江陵縣。
    4. 薊北:泛指今北京市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一帶。
    【另見】 李白〈估客行〉:譬如雲中鳥,一去無蹤跡。

    中國的詩歌作品中甚少明白提到雲雀這個鳥名,北朝樂府〈慕容家自魯企由谷歌〉:「郎非黃鷂子,哪得雲中雀?」是少數的例外。
    《爾雅》說鷚即天鸙,又解釋:「大如鷃雀,色似鶉,好高飛作聲。今江東名之曰天鷚。」可見古人是將鶺鴒科中的鷚屬置入百靈科中,混淆的原因是兩者羽色相近,且都邊飛邊鳴,高飛入雲。《三才圖會》則稱雲雀為告天子,並描述:「告天子,褐色似鶉而小,海上叢草中多有,黎明時天晴霽,則且飛且鳴,直上雲端,其聲連綿不已。」詳盡論述雲雀這種鳥類的特性,該書將告天子納入「異鳥」部中,可見古人對於這種鳥兒的認識並不普及。
    雲雀喜群集在開闊的草原奔跑,鳴聲柔美嘹亮,受驚時,常會驟然自地面垂直地衝向天空。繁殖季時,會飛升到一定高度,稍微浮翔於空中,定點振翅,高唱入雲,因此才有「告天鳥」或「朝天柱」之稱。當體力放盡之後,兩翅會突然折攏而直直飛落於地面。
    由於雲雀有高飛習性,因此唐詩中所謂的「高鳥」也可能是指雲雀而言,例如張九齡〈感遇〉:「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齊己〈送劉秀才南遊〉:「高鳥隨雲起,寒星向地流」及張喬〈七松亭〉:「七松亭上望秦川,高鳥閒雲滿目前」等。

    分布區域

    平原草地

    南亞及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