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頭鷦鶯Yellow-bellied Prinia

書本大小15x21公分

攝影/繪者:王健得
    • 科別: 扇尾鶯科 Cisticolidae
    • 屬別: 鷦鶯屬
    • 學名: Prinia flaviventris
    • 鳴聲: 聲音由高而低,急切而顫抖,類似「嘀—律律律律律,嘀—律律律律律」的聲音,常重複多次;也會發出貓叫般的「喵」聲。
    • 別名: 布袋鳥、黃腹鷦鶯、芒噹丟仔(台語對鷦鶯類的通稱);古又名:桃雀、巧婦、鳭1鷯。
    • 身長(公分): 14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普遍留鳥
    • 群聚性: 單獨、小群
    • 飛行:通常只做短距離飛行,雙翼持續鼓動,伴隨長尾的抽動,路徑有如抖動的直線。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單獨或成鬆散的3-5隻在草叢間活動,隱藏在長草及灌叢下層活動,極少飛到空曠的地方,較不易見到,但本種並不特別怕人。繁殖期會站在長草莖頂端鳴叫,以及短暫飛行展示,伴隨雙翼拍打體側,發出「噗、噗」的聲音,尾部上下抽動,形成不規則的上下振盪飛行路線。停棲時,尾部經常翹起,微微張開上下左右晃動。獵捕昆蟲等為食。雌雄鳥同色。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通常是單獨或鬆散的3至5小群隱密地待在長草及灌叢的下層活動,極少飛到空曠的地方,所以不容易見到,然而本種並不特別怕人。繁殖期時偶會站在長草莖頂端鳴叫,也會做出一些短暫的飛行展示動作,往上飛3至4公尺,伴隨著雙翼拍打體側發出「噗、噗」的聲音,尾部上下抽動,形成不規則的上下振盪波動的飛行路線。行走的方式包括了側行、潛行、攀爬及跳躍等。獵捕昆蟲、蜘蛛等為食。

    鑑別重點
    .雌雄同色。
    .背面褐色,尾羽很長。
    .頭上暗灰色,顏面灰色,有白色短眉斑,眼先暗灰色。
    .喉及上胸為白色,下腹面為淡黃褐色。
    .嘴黑色,腳橙黃色,眼紅褐色。

    唐詩鳥類圖鑑

    灰頭鷦鶯頭羽及眼先暗灰色,臉部灰白色,喉至上胸為白色,下胸與腹部粉黃色,背羽橄褐色,腰與尾略帶黃色,有褐色的長尾羽。棲息於平地至中海拔的農耕地及開闊的草叢間,性機警,喜在葦枝頭鳴叫,鳴聲尖細清脆,體型纖細瘦小,雌雄相似。以昆蟲為主食,也吃種子與果實,平日單獨或成雙在草叢間跳躍,營巢於蘆葦或芒草上。

    【唐詩】湘浦懷沙已不疑,京城賜第豈前朝。鼓聲到晚知坊遠,山色來多與靜宜。簪履尚應憐故物,稻粱空自愧華池。新詩問我偏饒思,還念鷦鷯2得一枝。────徐鉉〈和蕭少卿見慶新居〉
    【註解】
    1. 鷦鷯:音交聊。
    2. 鳭:音雕。
    【另見】
    羅隱〈廣陵春日憶池陽有寄〉:別後故人冠獬豸,病來知己賞鷦鷯。
    吳融〈閒書〉:大底鷦鵬須自適,何嘗玉石不同焚。
    寒山〈詩三百三首〉:常念鷦鷯鳥,安身在一枝。
    白居易〈我身〉:窮則為鷦鷯,一枝足自容。
    白居易〈自題小草亭〉:螻蟻謀深穴,鷦鷯占小枝。

    不少詩人喜歡以「鷦鷯一枝」來比喻自己生活簡樸、欲求淡泊。此典故源自《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後人便借用「鷦鷯一枝」來形容只圖棲身之所,不冀求高位的心境,常用以自喻知足。晉朝張華〈鷦鷯賦序〉說這種小鳥「生於蒿萊之間,長於藩籬之下,翔集尋常之內,而生生之理足矣。」進一步渲染其棲息方式。
    古人早已觀察到鷦鷯喜歡剖開葦皮,以捕食藏在其中的昆蟲,也會用喙尖啄取茅草織巢,並用麻絮、蜘蛛絲等固定,將一房或二房懸於蒲葦之上,就此安頓下來,別無大庭廣廈之求。所以古人常用以自況甘於清貧生活,例如杜甫〈宿府〉就有:「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句。
    《詩經正義》引陸璣疏,說鷦鷯「微小於黃雀,其雛化而為鵰,故俗語鷦鷯生鵰。以喻小惡不誅,成為大惡。」古人所說的這種身軀變形,其實是「杜鵑托卵」現象所產生的錯誤聯想。
    這種鳥兒與今日鷦鷯科的鳥類顯然不同。鷦鷯科鳥類體型圓胖,嘴細翼短,主要棲息於草叢及樹林下層,以昆蟲為主食,性隱僻,不易見到,通常築巢於岩石隙中或土壁上。其築巢方式與古籍所說的「巢於一葦」的鷦鷯明顯不同,「鷦鷯一枝」的鳥兒應該是鶯科的鷦鶯一類。

    分布區域

    中低海拔

    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