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黑鵯Black Bulbul

書本大小15x21公分

攝影/繪者:林勝惠
    • 科別: 鵯科 Pycnonotidae
    • 屬別: 短腳鵯屬
    • 學名: 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 鳴聲: 停棲時常發出「小氣鬼、小氣鬼」的尖銳鳴叫,有時會發出像貓叫般的「喵」聲;成群相互追逐時,則為尖銳的嘈雜聲。
    • 別名: 黑短腳鵯、紅喙嗶仔(台語);古又名:火鳥、赤鳥。
    • 身長(公分): 24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普遍留鳥
    • 群聚性: 小群、大群
    • 飛行:飛行強而有力,呈很淺的坡浪狀,常常從一個山頭高飛過山谷到另一個山頭。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喜歡在樹林表層活動,非常喧鬧的樹棲型鳥。群聚性,春夏時節以6-10隻的小群覓食,喜食桑科果實,也會採食葉芽、花苞、花蜜及捕捉昆蟲。秋冬時則聚成數以百計的大群,往高海拔飄移,可能是追尋樟科植物的果實。性情極不安分,覓食時很少完整搜索一棵樹,只要有一隻飛離,其他鳥很快就會跟著飛離。飛行強而有力,呈很淺的波狀。樹棲型,不落於地面活動。繁殖期為4月至6月,採一夫一妻制,協力築巢於高樹頂端的樹枝上,巢材為小竹枝、細蔓藤、草莖及樹葉等,巢為碗狀。每窩產卵2-3枚,雌雄鳥分擔育雛,主要以昆蟲幼蟲餵食雛鳥。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本種是普遍可見的留鳥,生活在12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中,常出現在中、低海拔山坡地及林緣地帶,也會出現在公園裡。台北市的公園、行道樹及新竹青草湖皆有觀察紀錄。喜歡在樹林表層活動,為樹棲型的鳥,不落於地面活動。非常的喧鬧,因此很容易觀察到。春夏時節以6至10隻的小群在樹梢活動,喜食桑科植物的果實,也會採食葉芽及花苞、吸食花蜜或捕食昆蟲;秋冬時則聚成數以百計的大群,往高海拔遷移,可能是在尋找樟科植物的果實。性情極不安分,覓食時很少完整的搜索一棵樹,只要其中一隻飛離,其他很快就會跟著飛。

    鑑別重點
    .雌雄同色。
    .全身黑色。
    .嘴和腳鮮紅色。
    .頭頂羽毛上豎。

    唐詩鳥類圖鑑

    紅嘴黑鵯的嘴先端略下彎,嘴、腳均鮮紅色,翼短,尾略長。從頭至頸、背全身都是黑色且具有光澤,翼側及尾羽為淡灰色,下腹灰黑色。常發出喵喵之聲,主要棲息於樹林地帶,以昆蟲、植物果實為主食。除繁殖期外,以成群活動為主,鳴聲喧嘩,常群棲群飛,築巢於樹上。

    【唐詩】南方火鳥赤潑血,項長尾短飛跋剌1,頭戴井冠高逵卉2。月蝕鳥宮十三度3,鳥為居停主人4不覺察。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蟲5頭上喫卻月。      ────節錄盧仝〈月蝕詩〉
    【註解】
    1. 跋剌:象聲詞,鳥飛魚躍之聲。
    2. 卉:音孽,樹木砍伐後留下的根株。此處與井冠同指火鳥之冠羽而言。
    3. 鳥宮十三度:每年日月沿黃道運行時會合十二次,而分360度為十二段,每段30度,故稱十二宮,其一為鳥宮。
    4. 居停主人:指發生月蝕時正好輪值到鳥宮。
    5. 毒蟲:指蛤蟆。

    火鳥到底是哪種鳥類,一直未有定論。《山海經》的〈中山經〉及〈西山經〉共有四則相關記載,所提及的「竊脂」及「畢方」鳥均具有「禦火」或「兆火」的能力,而羽色則為紅或赤黑色,這是目前可供後人判斷火鳥的最早依據。
    其中有關「畢方」的文獻最為詳盡,《彙苑》云:「畢方老鬼也。一曰南方獨腳鳥,形如鶴。」又《尚書故實》云:「漢武帝有獻獨腳鶴者,人皆以為異。東方朔奏曰:《山海經》云畢方鳥也。」稱畢方為「老鬼」應該與鸕鶿別名「水老鴉」與「烏鬼」的理由相同,都是因為羽色烏黑。而後人稱這種鳥兒「一足兩翼」,其實是鶴鸛類鳥類停歇時獨腳站立的模樣。
    柳宗元〈逐畢方文〉云元和七年夏天,火災日夜數十起,訛傳有怪鳥出現,而懷疑可能是畢方。這種看法是源自羽色烏黑、嘴赤如丹的鳥兒會「銜火作災」的古老觀念,古人認為羽色烏黑是被火所燻黑或烤焦,而通紅的嘴則是銜火所致,如明朝李子卿〈紅嘴烏賦〉所言:「其來也,狀銜花未下;其去也,疑帶火初飛。」牠們之所以出現在火災現場,若從鳥類食性來看,應該是因為現場有屍肉可供啄食。
    總之,古人所說的「兆火之鳥」或「妖火」之鳥,應該類似今日的紅嘴黑鵯,大多為黑羽赤嘴的鳥兒。

    分布區域

    平地至中海拔

    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