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彎嘴鶥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書本大小15x21公分

攝影/繪者:林勝惠
    • 科別: 畫眉科 Timaliidae
    • 屬別: 彎嘴鶥屬
    • 學名: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 鳴聲: 時常在濃密的竹叢、草叢及灌木叢中發出「苟歸—苟歸—」及「讀、讀、讀、讀、讀」的哨音。
    • 別名: 小彎嘴、小彎嘴畫眉、棕頸鉤嘴鶥、竹骹花眉(台語);古又名:黃鶯、黃鳥。
    • 身長(公分): 18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普遍留鳥
    • 群聚性: 小群
    • 飛行:飛行能力不強,速度不快,只做短暫的低空直線飛行。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生活在山麓至中高海拔的次生林下層草叢、灌木叢或竹林間,也常出現在茶園、果園等開墾地。常常成小群活動,性隱密,在植叢下層活動,常見首不見尾,有時出現在混群小鳥的周邊。飛行能力不強,速度也不快,通常只做從一個樹叢飛到另一個樹叢的短暫低空直線飛行。在地面活動時會以跳躍方式前進,攝取昆蟲及其幼蟲、植物種子為食。繁殖期為4月至6月,築巢於灌叢及草叢間,巢近球形,靠近地面,開口在上側,巢材為芒草葉、花穗、蕨葉、草莖及其他樹葉。每窩產卵約2-5枚。雌雄鳥同色。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台灣特有亞種,普遍的留鳥,分布很廣,從平地至海拔2600公尺山區,次生林下層草叢、灌木叢或竹林間,以及茶園、果園等開墾地皆可能出現。飛行能力不強,速度也不快,通常只做短暫的低空直線飛行,從一個樹叢飛到另一個樹叢。在地面活動時,以跳躍方式前進,在灌木叢間則以側跳、攀爬等方式活動。以昆蟲及昆蟲的幼蟲、植物種籽為食。在台灣的繁殖期為4至6月,築巢於灌叢及草叢間,接近地面,巢近球形,開口在上側方,巢材為芒草葉、花穗、蕨葉、草莖及其他樹葉。每窩產卵約2至5枚。基隆山邊、台北植物園、松山、內湖、南港、北投山邊、台大、新竹青草湖、香山、台中北屯大坑、彰化八卦山有觀察紀錄。

    鑑別重點
    .雌雄同色。
    .頭上灰黑色,細長白色眉斑,有黑色的寬過眼帶。
    .後頸和上背紅棕色,下背至尾上覆羽、雙翼和尾羽欖褐色。
    .腮喉白色,胸白色有黑褐色縱斑,腹紅棕色,混合有白斑。
    .上嘴黑色,下嘴黃色白,腳深灰色,眼黃色。

    唐詩鳥類圖鑑

    小彎嘴畫眉嘴長而下彎,頭頂暗褐色,後頸至上背為栗紅色,下背至尾羽間為橄褐色。白眉,過眼線黑而明顯,喉及胸均為白色,下胸有橄褐色的粗縱斑,腹白,腳鉛褐色。翼短,尾長,腳力強健,鳴叫聲音悅耳,屬森林性鳥類,不善飛行,喜單獨或成雙在濃密之草叢、灌木叢與樹上跳躍活動。雜食性,以昆蟲與果實為食,築巢於灌叢間。

    【唐詩】欲轉聲猶澀,將飛羽未調。高風不借便,何處得遷喬。────鄭愔〈詠黃鶯兒〉
    【另見】
    李嶠〈和杜侍御太清臺宿直旦有懷〉:欲嘯遷喬侶,先飛擲地文。
    李商隱〈喜舍弟羲叟及第〉:朝滿遷鶯侶,門多吐鳳才。
    呂溫〈河南府試贖帖賦得鄉飲酒詩〉:想同鶯出谷,看似雁成行。
    李白〈荊門浮舟望蜀江〉:雪照聚沙雁,花飛出谷鶯。
    楊系〈小苑春望宮池柳色〉:願駐高枝上,還同出谷鶯。
    李程〈春台晴望〉:更有遷喬意,翩翩出谷鶯。

    古人常將黃鳥、黃鸝與黃鶯混為一談,從今日的鳥類學觀點來看,可以知道約於春夏之交出現的黃鸝不可能出現「出谷遷喬」的行為,因此唐詩中有關這種行為的描述,所指的鳥兒應該是留鳥類的黃鶯,例如小彎嘴畫眉及其他畫眉科、山雀科或鶯科鳥類。
    所謂的「出谷遷喬」,就是指原本棲居在山谷中及森林低下層的鳥兒,因為覓食所需而飛出山谷前往近人煙處,以及由草叢逐漸往上飛到喬木上的現象。這種習性,與生性較為羞怯的小彎嘴畫眉的行為十分符合。牠們在竹林覓食時常常是先從草叢找起,再慢慢地往上跳到灌木叢、灌木梢,而產生「鶯遷喬木」的現象。唐詩中詠鶯時不是讚美其鳴聲悅耳動聽,就是描寫出谷遷喬的情景,例如錢可復〈鶯出谷〉:「求友心何切,遷喬幸有因。」
    由於古人將黃鶯及黃鸝視為同一種鳥類,因此無法合理解釋「出谷遷喬」的現象。其實,古代學者早在註解《詩經》〈小雅〉:「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於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時,就已發現這種現象與性好雙飛的黃鸝習性根本不符。
    「鶯遷喬木」後來普遍借用於祝福或道賀友人升官、科考及第和遷居新屋之詞,即是所謂的「喬遷之喜」,宋朝時還出現了〈喜遷鶯〉詞牌。

    分布區域

    山麓至中高海拔

    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