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鶺鴒Grey Wagtail

書本大小15x21公分

攝影/繪者:林勝惠
    • 科別: 鶺鴒科 Motacillidae
    • 屬別: 鶺鴒屬
    • 學名: Motacilla cinerea
    • 鳴聲: 飛行時常隨著振翅節奏發出清亮的「唧唧、唧唧」鳴叫。
    • 別名: 牛屎鳥仔(台語對鶺鴒類的統稱);古又名:脊令、連錢、雍渠、雝渠、雪姑、錢母。
    • 身長(公分): 18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普遍冬候鳥
    • 群聚性: 單獨
    • 飛行:呈波浪狀飛行。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規律而普遍的冬候鳥,常常單獨在溪澗邊活動,以優雅的步伐行走,並上下搖動尾羽,停立時尾羽約與地面平行。食物以水邊昆蟲為主,以小跑步的方式獵食地面獵物,也會衝到空中敏捷靈巧的追捕飛蟲。性機警而靈活,在道路邊活動時,會走在人的前方維持固定距離,最後則在空中繞一圈,又飛回最初的位置繼續活動;飛行時呈波浪形。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為台灣規律而普遍的冬候鳥,從8月起就出現抵台度冬的個體,直到翌年5 月離開, 6 至7 月間偶能看見幾隻。灰鶺鴒是機警而靈活的鳥,在道路旁活動時,如果發現有人接近,則會走在人的前方並且維持固定的距離,最後牠會飛到空中繞一圈,又飛回原來的地方。冬季時,常在市區的屋頂看到牠,日落後會聚成小群在樹上過夜。覓食方式為以小跑步的方式捕獵地面的昆蟲,有時也會突然從地面衝到空中追捕飛翔的昆蟲。牠的食物包括蚊蚋、蜉蝣、蜻蜓、豆娘等水邊昆蟲。繁殖區為西伯利亞及中國大陸華北及東北,繁殖期為5 至6 月間,築巢於溪澗附近的樹洞、牆縫及岩隙間,巢材為鬚根、苔蘚及小嫩枝,內襯獸毛,每窩產卵4 至6枚,雌雄分擔孵卵12至14天。曾有在台北市區大廈屋頂築巢,產下未受精卵的觀察紀錄。

    鑑別重點
    ● 雌雄異色,差異在於雌鳥繁殖羽喉部為白色,雄鳥喉部為黑色。
    ● 繁殖羽腹部鵝黃色,腰黃色。
    ● 非繁殖羽,喉為白色,腹部黃色集中於尾下,胸腹其他部位轉成污白色。
    ● 眼黑色、嘴黑色、腳肉色。

    唐詩鳥類圖鑑

    體型纖小,嘴細尖,頸短,身體細長,尾羽和腳亦長。體色以黑、灰、褐、黃及橄欖色為主,外側尾羽白色。灰鶺鴒體型纖長,黑嘴尖細。雄鳥的頭上至背羽為鼠灰色,翼黑褐色,白眉;雌鳥大致相同。主要棲息於草地、沼澤地或近水域之灘地,喜在地面上邊走邊覓食,且在停棲時常擺動尾羽,飛行呈波浪狀,邊飛邊叫,只有在遇警時停棲不動。以昆蟲為主食,營巢於地面上或穴隙中。

    【唐詩】昔年淒斷此江湄1,風滿征帆淚滿衣。今日重憐鶺鴒2羽,不堪波上又分飛。────韓熙載〈送徐鉉流舒州〉
    【註解】
    1. 江湄:江邊。
    2. 鶺鴒:音即零。
    【另見】
    孟浩然〈入峽寄弟〉:淚沾明月峽,心斷鶺鴒原。
    韋應物〈李五席送李主簿歸西臺〉:欲陪鷹隼集,猶戀鶺鴒單。
    廣宣〈賀王起〉:明日定歸台席去,鶺鴒原上共陶鈞。
    齊己〈幽庭〉:蛺蝶空飛過,鶺鴒時下來。
    杜甫〈喜觀即到復題短篇〉:待爾嗔烏鵲,拋書示鶺鴒。

    在中國最早的詩歌集中即有鶺鴒記載,《詩經》〈小雅.棠棣〉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難。」脊令即今之鶺鴒,此詩以鶺鴒為友悌之情的象徵,此後中國文學中提到這種鳥類時,也都不脫相同的象徵意義。《全唐詩》中提到鶺鴒者一共有三十一句,大多與兄弟之情有關,如許渾〈送從弟別駕歸蜀〉:「已稱鸚鵡賦,寧誦鶺鴒詩」、趙防〈書秋日寄弟〉:「鶺鴒今在遠,年酒共誰斟」及王維〈靈雲池送從弟〉:「自歎鶺鴒臨水別,不同鴻雁向池來」等。
    古人早已知道鶺鴒是水鳥,在生態習性上,也觀察到牠「飛則共鳴,行則搖尾」的特性。鶺鴒會成群在草原上集體覓食,而且是邊吃邊走邊搖尾,一副席不暇暖的樣子,彷彿是同群鳥兒有難,急著填飽肚子趕緊前往相救之貌,因此古人借喻為兄弟急難相共的象徵。鶺鴒成群聚集的習性,早在唐朝時就有記載,當時士子曾經描寫暮秋九月時,有成千上萬隻「飛鳴行搖」的鶺鴒一起棲集在庭園中的情景。
    鶺鴒的羽色不一,其中羽色蒼白似雪的白鶺鴒,古人特稱為「雪姑」。此外,國畫中也經常以黃鶺鴒與灰鶺鴒入畫。古有「鶺鴒鳴則天當大雪」之說,這種說法以今日的鳥類學來解釋,一點也不足為奇,這是因為鶺鴒為候鳥,當牠們鳴叫時,必定是北地大寒無法覓食,而必須啟程飛往江南越冬的時節。

    宋詞鳥類圖鑑

    鶺鴒屬多見於東半球,體型纖小,嘴細尖,頸短,身體細長,尾羽和腳亦長。灰鶺鴒體色以灰、黃為主,與黃鶺鴒羽色相近,多為候鳥。主要棲息於草地、沼澤地或近水域之灘地,喜在地面上奔走覓食。停棲時常擺動尾羽,飛行呈波浪狀,且邊飛邊叫,只有在遇警時停棲不動,準備停棲時亦不鳴叫。以昆蟲為主食,營巢於地面上或穴隙中。

    【宋詞】冬至陽生纔兩日,欣逢伯氏紱麟辰1。 鶺鴒原上歡聲沸,棣萼2堂前喜氣新。 斟九醞3,勸千巡,華途從此問雲津4。 楊前未把耆年祝,且願青雲早致身5。 ────無名氏〈鷓鴣天〉
    【註解】
    1. 伯氏句:紱音符,繫官印的絲帶。本篇題作「弟壽兄又赴省」,此句兼寫二意。
    2. 棣萼:《詩經》「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用棠梨樹的花、萼相依,來比喻手足和睦、相互扶持的關係。
    3. 九醞:美酒。
    4. 華途句:祝錦繡前程之意。
    5. 且願句:祝願早日衣錦榮歸。
    【另見】 李彌遜〈昆明池〉:向棠棣華間,鶺鴒原上,莫厭尊罍頻來見。

    鶺鴒古作脊令,《詩經‧小雅.常棣》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將鶺鴒視為兄弟之情的象徵,即唐人喬琳〈鶺鴒賦〉所說「取其鳴行搖尾相應,以興兄弟急難之義。」因此歷代詩文中提到鶺鴒時,都與描寫手足之情有關。
    鶺鴒別稱很多,例如《庶物異名疏》云「鶺鴒,水鳥,一名精列,一名錢母。」其中羽色蒼白似雪的白鶺鴒又稱為「雪姑」,據傳只要聽到雪姑鳴叫,當日必有大雪。此外,宋《埤雅》說鶺鴒「蓋雀之屬,飛則鳴,行則搖,大如鴳,長腳、尾,腹下白,頸下黑如連錢,故杜陽人謂之連錢。」描寫的也是白鶺鴒的特徵。
    《禽經》說鶺鴒飛鳴不相離,因此詩人取以喻兄弟相友之道。唐玄宗為太子時,曾製大被衾及長枕,與諸王共枕,一同縱飲、擊毬、鬥雞、馳鷹犬、共畋獵為樂,當時被認為是「天子友悌,古無有者」,還因而感動上蒼,使千隻鶺鴒停集在麟德殿前的樹上,君臣還作〈鶺鴒頌〉來歌頌此一事蹟,一時傳為美談。
    鶺鴒在大陸地區有候鳥,也有留鳥,由於築巢於地面或穴隙中,平常不易觀察得到,因此古人才產生「不知此鳥之所自來」的疑問,也因為不清楚這種鳥類的繁殖及其他生態行為,所以宋詞描寫鶺鴒的作品並不多。

    分布區域

    遍布全島

    歐洲、亞洲及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