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鶺鴒White Wagtail

書本大小15x21公分

攝影/繪者:王健得
    • 科別: 鶺鴒科 Motacillidae
    • 屬別: 鶺鴒屬
    • 學名: Motacilla alba
    • 鳴聲: 飛行時,常隨著振翅的節奏發出清脆的「唧唧唧、唧唧、唧唧唧」鳴叫。
    • 別名: 牛屎鳥仔(台語對鶺鴒類的統稱)
    • 身長(公分): 19
    • 食性:
    • 棲地:
    • 遷徒狀態: 普遍留鳥及冬候鳥
    • 群聚性: 小群、大群
    • 飛行:飛行路徑呈波浪狀,常常飛得很高。
    • 連結網址

    台灣鳥類全圖鑑

    這種苗條而修長的鳥,常迅速在地面快跑,並啄食地上的昆蟲。放慢腳步及停立時,會不斷上下擺動尾巴;飛行時呈波浪形。食物以水邊昆蟲為主,有時會飛起啄食低空中的白蟻。冬季會成上千隻的大群夜棲於市區高大的行道樹上,常在日落時分聚集在大廈頂樓站成一排,隨天色漸暗陸續降棲到樹上,旋即又驚起,直到日落後才會全部落定在樹上。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白鶺鴒喜好生活於海拔2100公尺以下的水域附近,也常在開闊的田野、道路、屋頂、溝渠、河床、河堤、池邊及校園操場活動。牠的身形苗條而修長,會突然在地面快跑以啄食地上的昆蟲,當牠放慢腳步及停立時,則不斷的上下擺動尾巴。以水邊昆蟲為主食,有時會飛起啄食低空中的白蟻。有夜棲於市區校園、公園及河邊、行道樹上的習性,基隆市停車場行道樹有夜棲紀錄。通常在日落時分聚集,於附近大廈頂樓站成一排,隨著天色漸暗陸續的降棲到市區高大的行道樹上,旋即又驚起,形成壯觀的景象,直到日落後再全部落於樹上,經過短暫的喧鬧及更換位置後,每隻鳥維持一些距離,各自整理羽毛,再將頭後轉插入翼下睡覺。這種夜棲行為在冬季特別明顯,常會出現上千隻的大群。在台灣繁殖期為3至6月,築巢於橋下、樹洞或岩石隙縫中,也有在市區大廈樓頂鋼架空隙繁殖的紀錄,以枯枝、棉絮、棕櫚纖維、軟木片、塑膠繩為巢材,堆疊成盤狀的巢。每窩產卵3至5枚,一年可孵育2窩。抱卵12至18日,雛鳥破殼到離巢須12至18日,繁殖活動由雌鳥獨立完成。台北市市區大樓頂有繁殖紀錄。

    鑑別重點
    ● 雌雄同色。
    ● 台灣可見三個亞種,最常見為普通亞種,全年可見。
    ● 普通亞種俗稱白面白鶺鴒,無過眼線,繁殖羽頭頂至背部黑色;非繁殖羽,頭頂至背轉為灰色,嘴黑色、腳黑色、眼黑色。
    ● 黑背眼紋亞種(M. a. lugens Gloger 1829)為冬候鳥,有過眼線,背黑。
    ● 灰背眼紋亞種(M. a. ocularis Swinhoe 1860)為冬候鳥,有過眼線,背灰。

    分布區域

    遍布全島平地至中海拔

    歐、亞、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