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攝影/繪者:
    • 科別:薔薇科 Rosaceae
    • 屬別:枇杷屬
    • 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 別名:盧橘、枇杷果、蘆橘、金丸、蘆枝、盧桔、金彈。(客家名:枇杷)
    • 高度(公分):500 ~ 1000
    • 原產地:中國四川、陝西、湖南、湖北、浙江及台灣。
    • 利用部分:果實、葉、花、木白皮
    • 葉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狀長橢圓形
    • 花色:白色
    • 繁殖環境:山區、坡地、平野、丘陵地、藥用植物園、一般住家
    • 連結網址

    本草綱目植物圖鑑

    本草名 枇杷
    一般所稱的「枇杷」是指枇杷樹的果實,因其外型類似樂器「琵琶」,而以同音的「枇杷」命名。枇杷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含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中藥用途以「祛痰止咳、生津潤肺」為主。我們熟悉的「枇杷膏」就具有潤肺、止咳功效的保健良藥。
    .辨識重點 多年生常綠小喬木。植株高約2.5至4公尺,樹冠呈圓狀,小枝粗壯,密生淡褐色或灰棕色絨毛。葉互生,葉片呈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邊緣鋸齒狀,厚質,長約15至30公分,寬約5至10公分;深綠色,背面被絨毛,具短柄。圓錐狀花序,頂生,花白色或淡黃色,花萼、花瓣各5枚,5至10朵一束;雄蕊多數,花柱5裂,子房下位,5室,胚珠2枚。果實呈水滴狀圓錐型,熟果橙黃色,果皮被絨毛,內藏種子1至5顆。
    .用途 果實:味甘、酸,性平,無毒;葉:味苦,性平,無毒。效用:潤肺、止咳、止渴、下氣。主治:嘔吐、腳氣病、中暑、流鼻涕、咳嗽、流鼻血、痔瘡腫痛、慢性氣管炎。
    附注:脾虛泄瀉、糖尿病患者忌食。
    .收錄 果之二 《別錄》中品

    台灣青草茶植物圖鑑

    常綠喬木,因果形類似樂器琵琶而得名,是製造川貝枇杷膏的主要成分。因為結果丰姿優美,是盆栽和庭栽的好材料,目前台灣山區還經常可見野生的山枇杷。株高 5-10公尺,肥枝長葉,四時不凋,全株密被淡褐色茸毛,葉背及花序顯著。葉大形,深綠色,互生,革質,無柄,為長橢圓形或倒披針狀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銳尖,疏鋸齒緣,在陽光下極為亮麗。盛冬開白色小花,頂生,為圓錐花序,花瓣5,橢圓形。花後結梨形果,徑約3公分,熟時淡黃色,內有1-2顆褐色種子。目前台中、台東有較大規模的經濟栽培。
    ‧辨識特徵 枇杷很容易辨認,果實為倒橢圓形,近似倒掛的小梨子,熟時淡黃色,有茸毛。除了南洋一帶所產的一種稱為「龍宮」、「杜谷」的水果外,很難再找到跟枇杷相似的果實。
    ‧食用 果實可鮮食,任何體質的人都可食用。
    ‧用途 果實、花、葉、樹皮、根均有極高療效,有止咳、潤肺、利尿、健胃、清熱、抗老化等功效,可治咳嗽、黃疸、流感、小兒驚風發熱等,對肝膽疾病也有療效。

    成語植物

    枇杷
    今名:枇杷
    【成語】
    ․枇杷門巷
    典出唐朝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裡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原指唐代名樂妓薛濤住處,後泛指妓院。
    【識別特徵】
    常綠小喬木,小枝黃褐色,被鏽色絨毛。葉互生,革質,短柄或幾近無柄,葉片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12-30公分,寬3.5-9公分,先端尖,疏鋸齒緣,表面深綠色,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表面光滑,背面及葉柄被鏽色絨毛。頂生圓錐花序;花瓣 5,白色,有芳香;子房下位,5室,花柱5。梨果卵形至長圓形,黃色至橙色。產於華東、華中及華北。
    【詳解】
    枇杷枝肥葉長,葉大如驢耳,背有黃毛,形似琵琶,因此而得名。枇杷原產於中國南部溫暖多雨的地區,栽培歷史約有二千年。劉歆在《西京雜記》中早已提及「漢武帝初修上林院,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枇杷十株……。」漢朝的上林院是世界最早的植物園,當時栽種的各類奇花異樹中,已經包括南方的果樹枇杷。日本所栽植的枇杷應該是唐朝時傳過去的,因此日人以「唐枇杷」命名。
    枇杷在古代是名貴的水果,由盛產的南方進貢皇室,供祭祀之用,如《唐史》所記「建中元年,詔山南歲貢枇杷,取一次以供廟享。」枇杷產果於夏季,范汪《祠制》曰「孟夏祭用枇杷」,可知官方與民間在夏季祭祀中都以枇杷為供品。
    枇杷盛產時節,每枝結果數十粒,滿樹金黃,極為壯觀,此景即所謂「一梢滿盤,萬顆綴樹」。梅盛俞詩說得最好「五月枇杷黃似菊,誰思荔枝同此時」,枇黃荔紅,結實串綴各擅其長。唐朝蜀中名妓薛濤能詩善歌,人稱女校書,其住處即種有枇杷樹,文人才子常穿梭樹下。後人就以批杷門巷泛指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