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程度積分最高的搜尋結果  第 11-20 筆,共 369 筆搜尋結果,共花了 0.004 秒
  • 白頭鵐

    Emberiza leucocephala

    迷鳥,僅有1999年在澎湖出現一次的紀錄。繁殖於西伯利亞苔原及中國青海、內蒙及東北,冬季則遷移至中國東北、華北、華中及中亞;迷鳥的紀錄散見於歐洲及亞洲各地。為平原鳥類,繁殖於森林邊緣及伐木地區,冬季則成群出現在農田、果園及開闊田野,會與其他鵐或雀類混群。食物以雜草種子為主,兼食一些穀物,繁殖期則以昆蟲育雛。
  • 田鵐

    Emberiza rustica

    稀有的過境鳥,以3月、4月及11月在北部沿海草叢地帶的紀錄最多。繁殖於西伯利亞平原的雜木林、次生林、灌木叢及草澤中,主要越冬區為中國東南沿海、朝鮮半島及日本的平原及山麓草叢農田。單獨或小群活動,性頗大膽,不太怕人;棲息在樹上時,經常會豎起羽冠。在地面覓食,食物主要是雜草種子及穀物,兼食昆蟲等。
  • 小鵐

    Emberiza pusilla

    稀有的冬候鳥及不普遍過境鳥,以3月、4月、5月及11月的紀錄最多。繁殖於西伯利亞苔原,冬季會遷移至中國大陸中部及南部地方。出現在平原、丘陵、山谷及山區,在灌木叢、樹林、草地、苗圃及耕地中活動。喜結群生活,冬季常以小群活動。性頗羞怯,常隱身於灌叢或雜草間。雜食性,在地面攝食,主要以草籽、穀物及昆蟲為食。
  • 葦鵐

    Emberiza pallasi

    繁殖於西伯利亞、蒙古及中國東北,主要在中國沿海及朝鮮半島越冬,在台灣為稀有冬候鳥,首筆紀錄為1983年發現於台北關渡。出現在平地及丘陵等枯草及灌叢密集的地方,以及濕地的蘆葦叢間,性活潑,常在草叢間反覆飛起落下。不太怕人,當人很靠近時才會飛離。常在地面及蘆葦上覓食,食物主要為蘆葦、雜草種子、少量穀物及昆蟲。
  • 黑頭鵐

    Emberiza melanocephala

    迷鳥,體型頗大,曾出現在蘭嶼、澎湖及台北地區。本種繁殖於歐洲東南部及小亞細亞,冬季會遷移至印度西部。遷移時偶爾有少數鳥飛過頭,因此才有迷鳥出現在西歐及東亞各地。生活於平原耕地及山麓疏林,喜在枝頭或高處鳴唱。繁殖期以昆蟲餵食雛鳥,成鳥則大都以穀物、草籽及漿果為食。在越冬區常形成大群,且會與其他鳥種混群。
  • 銹鵐

    栗鵐

    Emberiza rutila

    不普遍的過境鳥,雄鳥鮮明的栗紅色很獨特,以4月、5月及10月出現在北部濱海的紀錄最多。繁殖於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冬季會遷移至華南及中南半島。生活於山麓林緣及田間樹林,以及水邊柳林及灌叢間,常成小群活動,落於地面覓食。不太怕人,通常當人很接近時才會飛到附近樹上躲避。繁殖期以昆蟲為主食,遷移及越冬期的食物則以草籽及穀物為主。
  • 灰鵐

    Emberiza variabilis

    迷鳥。本種繁殖於俄國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及日本北方,冬季主要遷移至日本南方及琉球群島。出現在台灣的鳥可能是遷移時「衝過頭」,或是北方氣候異常寒冷,迫使其往南避寒。在繁殖地生活於山區濃密的灌叢及柳林中,冬季也選擇濃密的常綠植叢,單獨或小群活動,通常在地面覓食。本種習性隱密,對其食性及族群分布還不是很清楚。
  • 藍紋吸蜜鸚鵡

    閃電吸蜜鸚鵡

    Eos reticulata

    棲息於內陸原始林,偶爾出現在靠海地區的造林地或紅樹林。生殖生態不詳,籠養之下一窩產 2顆蛋。 ● 形態特徵 全長約 31公分,體重不詳。全身體羽紅色,眼周裸露皮膚藍色,過眼線至頭後有一寬帶藍色羽毛,背部有藍色針狀縱紋。翅膀覆羽末端黑色,飛羽黑色,尾羽黑色且較其他吸蜜鸚鵡略長。虹膜紅色,腳趾灰黑色。
  • 黑臉鵐

    灰頭鵐

    Emberiza spodocephala

    分布普遍的冬候鳥,於10月至翌年5月出現在農田、公園、草原、灌木叢及闊葉林帶。以小群在草叢、灌叢間或地面活動,習性頗隱密,不時會抖動尾部,一見有人接近就驚飛入草叢,常會在瞬間看到尾羽兩側閃出的白色。雜食性,啄食草籽、穀物,也以昆蟲為食。在地面以跳躍方式前進,飛行路徑呈不規則的小波浪。繁殖於西伯利亞、中國及日本。 詳全文 >
  • 繡眼鵐

    野鵐、硫黃鵐

    Emberiza sulphurata

    繁殖於日本,越冬地在菲律賓,遷移時會過境台灣。繁殖於日本中低海拔的落葉林及針闊混和林、稀樹坡地及高谷地、林地邊緣以及有灌叢的公園,在灌叢間或地面築巢。遷徙及越冬時,會出現在平地至中海拔的林間空曠地、低短次生林、開闊具有灌叢草叢的農耕地以及開闊的草地。攝食草籽,兼食昆蟲。名列「易危」鳥種,棲地的喪失及獵捕是主要威脅。雄雌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