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程度積分最高的搜尋結果  第 1-10 筆,共 13 筆搜尋結果,共花了 0.003 秒
  • 山鶺鴒

    Dendronanthus indicus

    極為稀有的冬候鳥,冬季偶爾會出現在丘陵及山區,遷移季也會出現在平地環境。繁殖於西伯利亞、中國東部、朝鮮半島及日本南部,冬季遷移至中國南部、中南半島及印尼群島。單獨或成對在樹林的林道及小徑、附近有水域的林緣處活動,安靜的在地面奔跑覓食,攝取昆蟲、螺及蠕蟲;受驚擾時會飛到附近樹枝上停棲,尾羽不斷左右擺動。
  • 大花鷚

    田鷚

    Anthus richardi

    不普遍的冬候鳥,9月、10月至翌年4月、5月出現在平原及丘陵的開闊地帶。繁殖於西伯利亞、蒙古及中國,冬季遷移至南亞、東南亞及菲律賓。生活於開闊林間的空地、河灘、草地及農耕地,停棲時姿態挺立;飛行時呈不明顯的波浪狀,落地前常會有定點振翅的動作。單獨或兩三隻的小群在地面行走覓食,攝取甲蟲、蚱蜢等昆蟲及幼蟲為食。
  • 黃頭鶺鴒

    Motacilla citreola

    冬季迷鳥,偶爾出現在平地及丘陵濕地,3月、4月的紀錄較多。繁殖於東歐、中東、西伯利亞、中亞、蒙古以及中國西部和東北,東亞族群冬季會遷移至中南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南沿海。生活於海岸沼澤、潟湖、水田及河岸環境,在水邊或浮水植物間行走覓食,啄取地面、植物上及水面的蜻蜓、甲蟲及蠅類等昆蟲及幼蟲,也會突然飛起啄食飛蟲。
  • 布萊氏鷚

    Anthus godlewskii

    迷鳥,過境期可能出現在海岸平原地帶及離島。繁殖於西伯利亞南部、蒙古以及中國北部和東北,冬季會遷移至印度及中南半島西部。生活於沼澤、草地、農田等環境,在地面奔跑活動覓食,攝取昆蟲及無脊椎動物為食。外形與生活棲地都與大花鷚頗相似,但站立時身體比較水平,飛行落地前很少做定點振翅動作。
  • 日本鶺鴒

    針尾沙椎(北京)

    Motacilla grandis

    迷鳥,偶爾出現在沿海濕地環境,為北海道的夏候鳥及日本其他島嶼的留鳥,冬季有少數個體會出現在朝鮮半島、琉球群島及中國東南沿海。本種的體型及體色都與白鶺鴒相似,生活環境與習性也很近似。生活於水田、河岸環境,也會出現在都市。單獨活動,飛行路徑呈波浪狀,在地面行走覓食,啄取地面的昆蟲及蜘蛛為食。
  • 赤喉鷚

    紅喉鷚

    Anthus cervinus

    不普遍冬候鳥,9月至翌年5月出現在平原濕地,過境時常出現在飛機場等大片的短草地。繁殖於歐洲、亞洲北極圈附近凍原,東亞族群冬季經過長距離遷移至中國南方、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單獨或成鬆散小群在池塘、河流及沼澤泥灘、水田及草地上活動,身體常與地面平行,行走快速,常擺動尾部;攝取各種昆蟲及其幼蟲,兼食一些植物。
  • 黃腹鷚

    褐色鷚、小水鷚(舊分類)

    Anthus rubescens

    稀有的冬候鳥,9月至翌年4月出現在平原濕地,以11月及3月遷移季的紀錄較多。分布於北美洲及東亞,東亞族群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及庫頁島,冬季會遷移至日本、韓國及中國南部。單獨或小群在海岸、草澤、河岸灘地及水田間活動,在地面步行時尾部會不時擺動,覓取地面獵物;有時也會跳起啄食低飛的蟲。攝取昆蟲、藻、漿果及草籽為食。
  • 樹鷚

    Anthus hodgsoni

    普遍的冬候鳥,10月至翌年5月出現在平地至中海拔開闊的草地及山坡。繁殖於西伯利亞、日本、中國東北及西南,東亞族群冬季會遷移至中國南方、中南半島、菲律賓及婆羅洲。行走及棲息時,尾部常規律的上下擺動,以小群在地面步行覓食;遇干擾則飛到附近樹上,在樹枝上走幾步觀望,再飛到不受干擾處繼續覓食,攝取昆蟲及草籽。
  • 水鷚

    小水鷚、褐色鷚

    Anthus spinoletta

    迷鳥。廣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北半球溫帶,東亞族群繁殖於中亞、蒙古及中國西部,冬季會遷移至中國長江流域。原與黃腹鷚分類為同一種,近年則被分成不同種,依據兩種冬季羽色及分布判斷,本種在台灣出現應比黃腹鷚少。單獨或小群在海岸、草澤、河岸灘地及水田間活動,在地面步行覓取地面獵物,攝取昆蟲、漿果及草籽為食。
  • 白背鷚

    北鷚

    Anthus gustavi

    稀有的過境鳥,春季4月、5月及秋季9月至11月的紀錄較多,出現於海岸濕地。繁殖於西伯利亞凍原及中國東北,冬季經過長程遷移至菲律賓、婆羅洲及華樂西亞群島。單獨或小群在河灘、海濱、灌木叢及水田地帶活動,在地面行走覓食。性隱密,喜於地面低矮的植物枝葉間鑽來鑽去,啄取植物上的獵物,包括蛾、蜻蜓、甲蟲、蠅、蜘蛛及螺類等。
<12>